行业动态
港口拥堵下的多式联运替代方案,内河航运+铁路运输实战案例

阅读数:2025年07月27日

随着全球供应链持续承压,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屡创新高,外高桥、盐田等枢纽港平均待泊时间较疫情前延长3-5倍。传统海运模式遭遇瓶颈之际,多式联运以其灵活的运输组合优势,正成为破解物流僵局的关键钥匙。

内河航运:黄金水道的价值重估

长江、珠江等内河航道网络正迎来运力升级。某家电企业通过"岳阳城陵矶港-重庆果园港"的江海联运通道,将华东地区出口货物运输时效缩短40%。数据显示,千吨级集装箱船队单位能耗仅为公路运输的1/8,在江苏太仓港等枢纽节点,内河支线已承担起30%的港口集疏运任务。

铁路运输:钢铁动脉的精准衔接

郑州国际陆港的"海运箱直上铁路"创新模式颇具代表性。通过标准化集装箱共享系统,中欧班列与沿海港口实现无缝对接,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该方案后,欧洲线物流成本下降22%。值得注意的是,铁路"站到站"运输配合短途公路配送,可形成500公里半径内的当日达网络。

多式联运的黄金组合实践



苏州某精密仪器制造商打造的"水铁联运"方案值得借鉴:上海港卸货后经苏申内港线驳运至无锡西站,转乘铁路专列直达成都,全程较纯陆运节省15%成本。该案例证明,通过电子运单一体化、集装箱共享池等数字化手段,多式联运的换装效率可提升至4小时/标箱。

当前制约因素与破局建议

尽管多式联运优势明显,但仍面临基础设施衔接不畅(如武汉阳逻港铁路支线利用率不足60%)、信息孤岛等问题。建议企业:1)建立多式联运风险评估矩阵;2)优先选择具备"水铁公"三栖功能的物流园区;3)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可视化追踪。

在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显现的背景下,多式联运不仅解决当下物流梗阻,更将成为未来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某跨境电商平台采用"珠江航运+中欧班列"模式后,不仅履约时效稳定在18天内,更获得ESG评级提升的意外收获,这或许预示着物流变革的新方向。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多式联运数字化管理革命,TMS系统对接海关单一窗口教程

下一篇:锂电池运输新规下多式联运操作规范,危险品申报避雷指南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