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4月21日
一、时间线梳理:中美关税战摩擦升级
近期中美关税战呈现高强度对抗态势,双方围绕“对等关税”展开多轮交锋:
2025年4月2日:美国以“对等关税”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的附加税,综合税率达54%。
2025年4月4日:中方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再次表明坚决捍卫自身贸易利益的决心。
2025年4月7日: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4月8日前撤回加税措施,否则美国将于4月9日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50%关税(总税率达104%)。中方强硬回应将“坚决反制”,并启动军事谈判机制,要求美军停止在南海、台海的军事行动,形成经济与军事的复合威慑态势,凸显此次贸易战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
2025年4 月 8 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对等关税”从34%提高至84%,覆盖约3800亿美元商品,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等关键领域。这一举措被中方批评为“错上加错”,违反WTO规则。白宫同步释放对海外生产药品加征关税的信号,加剧市场对供应链中断的担忧。
2025年4月9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对外宣布,自4月10日12点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涵盖农产品、汽车、飞机等关键品类。而美方动作也十分迅速,于当地时间4月9日晚间,特朗普发布修正行政命令,自当地时间4月10日凌晨00:01起,对中国的关税税率上调至125%,同时对超过75个国家授权为期90天的“暂停措施”,其间大幅降低互惠关税至10%,并即刻生效。
至此,中美的关税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关税战已超越单纯经济范畴,演变为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中方以“精准反制+法律诉讼+多边协调”组合策略,既维护自身权益,也为全球贸易秩序提供稳定锚点。而美方单边主义政策正引发盟友体系分化与市场剧烈震荡,其长期经济代价可能远超短期政治收益。
二、关税波动对大宗商品的市场影响
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其定价主要来自于供需驱动,关税作为宏观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量,或从供应端对商品价格带来冲击。鉴于我国大宗商品对美国各类资源品的进口依赖度不同,因此关税对各个板块品种的直接影响程度或略有差异,以下将逐一分析。
1、有色金属
我国的有色金属进口依赖度较高,但主要来自于非美国家。铜主要来自于智利、秘鲁、澳大利亚、蒙古等国;铝主要来自于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镍主要来自于菲律宾、印尼、俄罗斯等国;锡主要来自于缅甸、刚果(金)等国。我国从美国进口较多的有色金属为废铜,2024年总进口量为180万金属吨,自美国进口量35万金属吨,占比19.4%。但废铜在中国2024年铜的总需求量里占比仅一成左右,大头还是来自于精炼铜和铜精矿,因此总体影响可控,但仍会从供给端对国内铜价带来支撑。我国不锈钢自美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约5.9%,但由于我国不锈钢进口依赖度仅5.5%,故实际影响较小。我国多晶硅自美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约2.5%,但由于我国多晶硅进口依赖度仅2.2%,故实际影响同样较小。其余有色金属对供给端的直接冲击都微乎其微。
2、黑色系
我国的黑色系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品种主要是铁矿石和锰矿,分别高达88.6%和96.8%,但同样地,进口来源国主要来自于非美国家。铁矿石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合计占比超八成;锰矿主要来自于南非、澳大利亚、加蓬、加纳等国。因此,虽然铁矿和锰矿高度依赖进口,但由于几乎不需要从美国进口,故直接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焦煤进口主要来自于蒙古、俄罗斯,二者合计占比超七成,加拿大和美国有一定份额,2024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占比约8.7%,但由于我国焦煤更多还是以自产为主,进口依赖度仅17.2%,且这少量的份额可以较为容易从其它进口国进行替代,因此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其它黑色系品种,中国焦炭、硅铁以自产为主,进口量极少;螺纹、热卷等钢材则是以出口为主,进口需求极低。总体来说,黑色系的直接影响都较为有限。
3、能源化工
我国的能源化工板块中,原油进口依赖度较高,但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来,为确保能源安全,我国原油的进口来源国就愈加丰富及分散,尽管进口依赖度高达72.2%,但对美国的进口占比仅1.7%,影响极小。燃油的进口依赖度约56%,其中高硫燃油主要进口自中东及俄罗斯,低硫燃油主要进口自东南亚和南美,美国并非中国燃油主要进口来源国,因此直接受关税冲击较小。综合进口依赖度、自美国进口占比两方面因素,影响较大的品种主要是LPG、PE、乙二醇等品种。中国LPG约1/3来自于进口,其中美国占进口的一半比例,供应端将显著受到冲击,PE、乙二醇也将一定程度受到影响,中期或都受到价格支撑。对于其它能化品种,由于直接从美国进口比例很低,因此影响都相对有限。
4、农产品
我国的农产品进口品种中,进口依赖度最高的品种分别为:棕榈油(100%)、大豆(84%)、白糖(30%)、棉花(30%),自美国进口占比最高的品种分别为:棉花(33%)、大豆(21%)、玉米(15%)、花生(12%)。综合来看,由于中国的玉米和花生主要是自给自足,而棕榈油和白糖几乎不从美国进口,因此供应受冲击最大的当属棉花和大豆。尽管棉花和大豆的全球主产区较为广泛,但短期贸易流的重构尚需一定时间,因此中期对棉花和大豆都将构成价格支撑。另外,大豆的下游品种豆油、豆粕及相关的油脂油料板块,都将间接受到供应端的冲击(尽管直接进口量几乎为零),同时考虑到油脂板块的能源属性,未来将受到国内供应冲击+原油价格联动的双重影响,波动率或显著放大。其余品种诸如猪肉、苹果、红枣等品种从美国进口量微乎其微,基本不受太大影响。
三、如何应对关税战对市场造成的冲击
面对关税战导致的贸易壁垒升级,企业需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战略。通过建立区域化生产基地、拓展新兴市场合作伙伴、增加关键原材料本土化采购比例,有效分散地缘政治风险。例如,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中东欧等新兴制造中心,既能规避高关税冲击,又能利用当地政策红利。同时,企业应建立动态关税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不同市场的政策波动,灵活调整出口组合与定价策略。政府层面可依托自贸协定网络搭建“关税避险走廊”,通过原产地规则优化帮助企业获取关税减免资格,形成“多市场准入+高附加值产品”的双重保护体系。
关税战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可从根本上削弱关税成本压力。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电池能量密度突破实现出口溢价,抵消部分市场准入限制。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升级,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流程再造,通过规模化降本对冲关税成本。政府需同步完善创新生态,通过专项补贴、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布局核心技术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在此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牵头组建跨国技术联盟,共享研发资源,形成应对关税战的协同防御网络,最终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宁水资本《关税对大宗商品的影响解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