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5月10日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物流仓储环节占全球供应链碳排放总量的18%-22%。我国"双碳"目标下,新版标准首次将仓储作业细分为三大排放源:
1. 直接排放(燃料燃烧、制冷剂泄漏)
2. 能源间接排放(电力消耗)
3. 供应链关联排放(设备生产、运输等)
二、核算方法创新点解析
标准采用"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的基础模型,但引入三项关键改进:
- 动态排放因子库:按区域电网实时更新电力碳排放系数
- 多级仓储权重算法:对中转仓、前置仓等不同节点设置差异化折算系数
- 智能化数据接口:支持与WMS系统直连采集能耗数据
三、重点监测指标示例
1. 单位货架面积碳排放量(kgCO₂/m²)
2. 每托盘作业碳排放强度(gCO₂/托盘次)
3. 新能源设备占比阈值(2025年要求≥30%)
四、企业实施建议
1. 基础建设阶段:
- 部署IoT传感器网络实现能耗实时监测
- 建立碳数据中台整合ERP、TMS系统数据
2. 优化运营阶段:
- 采用"峰谷平"电价策略调整作业时段
- 推广氢燃料电池叉车等清洁装备
3. 认证准备阶段:
- 提前6个月完成历史数据校准
- 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碳足迹验证
行业专家指出,该标准实施后预计可使单仓年均减排12%-15%。某头部物流企业试点数据显示,通过屋顶光伏+AI调度优化,已实现分拣中心碳强度下降21%。未来随着碳关税等政策落地,符合标准的仓储设施将获得显著国际贸易优势。
(注:全文内容严格依据《GB/T 32150-2025》征求意见稿及配套技术指南撰写,具体参数以最终发布版本为准)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