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煤炭贸易中长期合约定价机制演变

阅读数:2025年10月13日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其稳定供应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中长期合同作为衔接煤炭供需、平抑价格波动的重要工具,其定价机制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我国煤炭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回顾历史,煤炭中长期合约定价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政府指导定价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及市场化改革初期,煤炭价格多以行政指令为主,合同价格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确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难以灵活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变化。这种机制在保障重点用户用煤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活力的释放。

随着煤炭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定价机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完全市场化协商定价。在此阶段,政府大幅减少干预,供需双方根据市场行情自主协商确定长期合同价格。这一定价方式更贴近市场,灵活性高,但在市场供需紧张时,也容易引发价格大幅波动,不利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尤其是价格剧烈起伏时,合同履约率面临挑战。

为兼顾稳定与灵活,目前的定价机制演进至第三个阶段,即“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模式。这一模式成为当前中长期合同的主流定价方式。其核心是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准价,再与一个或多个市场化的价格指数挂钩,形成浮动价格部分。最终执行价格由这两部分共同构成。基准价通常参考上一年度或近年平均水平,旨在奠定合同的压舱石基础;浮动价则与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等权威指数联动,使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



这种“基准价+浮动价”机制的优势显著。它既通过基准价部分保障了供应的基本稳定和价格的相对可预期性,降低了双方的经营风险;又通过浮动价部分引入了市场化调节因素,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实践表明,该机制对促进煤炭供需在动态中实现平衡、保障能源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该机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基准价如何科学确定才能被广泛接受,挂钩指数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区域和市场结构差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合同履约的刚性约束等,都是需要持续优化的问题。

展望未来,煤炭中长期合约定价机制将继续朝着更加市场化、透明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指数体系将不断完善,更能精准反映不同煤种、不同区域的供求状况。另一方面,随着期货市场的成熟,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的模式可能会更多地融入中长期合约中。此外,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成本未来也可能成为定价模型中一个新的考量因素,推动煤炭贸易向更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煤炭贸易中长期合约定价机制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追求稳定性与灵活性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发现,再到如今的“基准价+浮动价”创新模式,每一步变革都旨在更好地服务于能源安全保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和技术进步,定价机制仍将持续优化演进。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主要出口国竞争格局重塑进行时

下一篇:贸易便利化措施对煤炭流通的促进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