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4月28日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煤炭物流运输作为高碳排放环节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实际运输场景,系统分析煤炭物流全链条的碳排放特征,并提出可落地的优化方案。
一、煤炭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论
1. 基础数据采集
需整合运输距离、载重吨位、车辆类型(如柴油重卡/电动卡车)、路况坡度等核心参数。某案例显示,山西至河北的煤炭专线中,柴油卡车空载率高达38%,直接导致单位碳排放增加22%。
2. 计算模型构建
推荐采用GLEC(全球物流排放委员会)框架,将运输过程分解为:
- 直接排放(燃油消耗)
- 间接排放(电力使用)
- 基础设施排放(道路维护等)
某港口煤炭集散数据显示,间接排放占比达15%,常被传统测算忽略。
二、典型问题诊断
1. 路径规划缺陷
华北地区调研发现,30%的迂回运输源于信息孤岛,同一矿区车辆重复行驶里程超80公里/日。
2. 模态失衡
铁路-公路衔接不畅,导致200公里内本应铁路主导的运输,实际公路分担率达67%。
三、优化策略体系
1. 智能调度升级
-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预演运输方案
- 建立动态路径算法(如考虑实时交通的Dijkstra改进模型)
唐山某企业通过AI调度,年减排达1.2万吨CO2e
2. 多式联运强化
构建“铁路干线+新能源短驳”网络:
- 铁路覆盖300公里以上干线
- 50公里内推广氢能重卡
朔州示范项目显示运输成本降低18%,碳排放下降40%
3. 清洁能源替代
- 矿区内部短驳优先使用LNG车辆
- 枢纽站配套光伏充电桩
陕西榆林试点项目实现柴油替代率35%
四、实施建议
1. 政策层面:建议将碳排放因子纳入运输招标评分
2. 企业层面:建立碳资产台账,实施月度排放审计
3. 技术层面:开发集成北斗/GIS的碳核算SaaS平台
当前煤炭物流减排仍存在数据壁垒、标准不统一等挑战,但通过智能化改造与模式创新,完全可能实现吨煤运输碳排放下降20%-30%的行业目标。未来需重点关注氢能重卡商业化与碳交易机制衔接,构建更可持续的煤炭物流体系。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